教学心得体会汇编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心得体会1通过暑期“新教育”的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自我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就一些“新教育”提出的先进理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我认为,新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以前,我们只知道学生成长,从来没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真真切切地摆到大家面前。其实想想也是孩子在成长,我们怎么可以用陈旧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呢?新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应该是不同的,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要很好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行列里,教师的行走方式极为重要,今后我要加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善于学习,随时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学。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改变自己行走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学生的学习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有效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各方关系,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师生在学校这一精神家园里得以共同成长。
新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但“行动,就有收获”这一新教育的理念鼓舞了我,虽然我不够优秀,虽然我起步很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勤于学习,勤于反思,不断充实提升自己,让新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们要向朱永新老师学习,做一名对未来有理想的教师,做一名对社会有个性的教师,做一名对事业有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对自我会学习的教师。
教学心得体会2《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是“听将令”的作品。也就是说,从大的主旨来看,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基调相契合的。
《故乡》一文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环境描写,从历史意义到现实价值等,可讲可学可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探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不得不说,教学中做“减法”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
当我初次构思时,还是走了“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但是在我试讲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设计教学完全就是辜负了这篇文章的深意。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无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阅读文本有所欠缺,在后续讲解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而始终是浮于表面。这不仅使课堂时间浪费,更使整个教学流程堵塞。
当出现了以上问题时,我就觉得我的教学设计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了。正巧在学校教育家书院组织的“教学能手比赛经历分享”活动中,有幸听了张璐老师的备课感受,令我恍然大悟。张璐老师提到,经过这次比赛,她在备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是备课的顺序发生了转变——起初是查看各种名家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再到从导语到结语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但是经过多次比赛,张老师的备课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文本出发,熟读成诵,要有自己的理解、发现和情感体悟;接着确定教学内容,即这节课要“教什么”;最后依据“教什么”确定“怎么交”。
张璐老师备课顺序的变化给我带来很大的感悟,我也试着进行转变,果然有令人欣喜的收获。
教学心得体会3刚从校门出来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我,开始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凭着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乐理知识和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后来又细心研读教材,尽一切可能查找资料,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与知识储备,调节课堂教学。在这期间,有下列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他们好动、注意力极易分散,但我抓住小同学 ……此处隐藏16829个字……作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构建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1)解读教材,定准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四十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2)弹性设计,夯实目标。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而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是陌生、模糊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教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空着的书包和放进书之后的书包,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就不同的道理。通过实践,就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而且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再如,在教学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在翻阅书本、低声讨论后,自然分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组。争论开始了,认为正确的同学提出,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认为错误的同学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个正方形,练习册上就有这样的题。认为正确的同学反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展开后还是长方形。大家的意见开始趋于一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个同学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有可能是个平行四边形。他同时展示了他用纸做的圆柱侧面,果然是个平行四边形。受他的启发,有的同学还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
其实,每个同学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一条高展开,就会成为一个长方形;如果不沿高展开,而是沿着一条斜线或曲线展开,就会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我想关于这道题的对错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已经得到了彰显。
三、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手段
由于传统教育长期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创新和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教学中,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正确、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成功”的感受,从而尝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乐趣。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探索出圆周长与圆直径的关系,为计算圆的周长打下基础。教师激励道:“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这个关系并计算出圆周率。同学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们真是当代的小祖冲之。”这样的积极评价,如同助燃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再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授课教师在完成新授内容以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个工厂想招收一名技术工人,经过层层筛选,有两名工人进入了最后考核阶段。最后的考核结果是:在相同时间内,甲工人共完成零件80个,其中合格的有76个;乙工人共完成零件75个,其中合格的有72个。你能帮助经理做出决定:应招收哪名工人吗?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甲、乙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的合格率(甲:76÷80×100%=95%,乙:72÷75×100%=96%),确定应招收乙工人。但也有学生是这样想的:在相同时间内,甲工人加工了80个零件,乙工人加工了75个零件,这说明甲工人的工作效率高,因此也可以招收甲工人。这两种想法都有道理,当时授课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说:“那好吧,如果我是老板,两位工人都试用一个月再做决定。”这样的评价,其实就是用数学语言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及其特有的规律性(如守恒性、对称性、变异性)与内在美,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细微的观察,有数不清的问题要思考,要操作。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如“搭配”问题,你怎样搭配早餐、怎样搭配衣服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这时数学教学就需要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化目标意识,积极自觉的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