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笔(汇编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随笔1“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神圣的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回去扫墓。今天我又来到了先辈的坟前,准备帮他们扫一下墓。我拿着锄头,把他们坟前的草全都除光了。
还别说,除草还挺累的,锄两下就要歇一会,如果不是大人帮忙可能一天我也除不完。
坟前一片光,感觉特单调,孤独。于是,第二天吃过晚饭后,我就跑到山上挖了几颗果树种在了坟前。
清明节是个重要的节日,让我们记住这个神圣而特别的节日吧!还要记住在这一天要帮先辈们扫墓哦!
还有一件事,在这个节日里,相信你们有思念的人吧!我最思念的人是我的外婆,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多么希望她能再回到我身边,这就是我最思念的人,你们在清明节最思念谁呢?
清明节随笔2这满山红盛开之时,就是我们祭奠先祖和革命先烈的时日。4月4日的今天,我们回到了闽北老家,为逝世已久的爷爷、奶奶扫墓。春末夏初的山岭,树木愈变葱郁,满山红漫山怒放,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大伙们都扛起了锄头,提起了花篮,带上蜡烛、鞭炮什么的,就上山扫墓去了。
山路既长,又难走。为了行走灵便,我们手中都拿着从地上拾取的树枝。到了墓地,大伙儿各个都累得气喘吁吁,一个劲把水往自个的嘴里灌。
爷爷奶奶的墓地,杂草丛生,大人们就用锄头,将这些除去,小孩子们就把朵朵采来的野花,往隆起的土堆上拼状地插。杂草被除了个利落,我们就将花篮,安放在墓碑的前台上,点燃摆在两端的蜡烛,放响了鞭炮,并做起了祷告。因为--教是祖仰的宗教,所以清明节不烧纸钱。
自小,爷爷奶奶就因病逝世了。在妈妈的口中得知,奶奶她不仅心灵手巧,和蔼可亲,还知书达理;爷爷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为人正直、憨厚老实。我真为我有这样的爷爷奶奶而高兴!我在墓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不舍地离开我的爷爷奶奶,下山去了。
清明节随笔3清明节大约始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周代。每年都盼着它早早到来,因为只要清明节一到,天儿就暖起来了,我们就可以渐减衣物,无忧无虑地狂耍了。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是件多么“爽”的事啊!其实我们盼清明节还有另一个原因。在这时期,我们的户外活动特别多,比如说植树啦,扫墓啦,踏青啦……
我来自一个古老的小镇,我们家乡的清明节又有它的与众不同。
在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一大早便摊好柳叶饼当早饭吃,预示着辟邪,驱尽妖魔鬼怪。吃完早饭又开始下一个程序,大伙齐动手做菜祭祖,要越早越好,因为我们家乡有句谚语叫“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等不到小日中”。谁家祭祖早,谁家老祖宗就会保佑家里兴旺发达,多么朴实的人们啊,这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家乡清明节还有个小风俗就是吃完午饭,家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用皂角洗一洗头发,洗去往日的污垢和晦气。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渐渐都不那么做了,但老人还是依旧保持着洗头的传统,所不同的就是用洗发水代替了往日的皂角。
我们家乡清明节的重头戏莫过于赶集了。人们吃完饭收拾妥当了,便拖家带口到镇上去赶集。起源于何时,老人家们也已经说不太清楚了,只知道这个风俗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不大的小镇街上却人山人海,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有卖衣服的,有卖生活用品的,有卖吃的,还有卖我们小孩子喜欢的玩物的……总之应有尽有,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挤得我们是分身乏术,吵得我们是震耳欲聋啊……我通常是约上几个小玩伴带上几个零花钱也去凑凑热闹,锻炼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嘛。这不,今年我还讨价还价买了只灰耳朵兔子,他现在被我养的好肥好可爱啊!
这就是我们家乡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的清明节!你喜爱我们家乡的清明节吗?
清明节随笔4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一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随笔5清明时节到了,这是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时节的时候,会让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是不是真的应验了唐代诗人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
清明时节,是我最有一次伤感的节日,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过这样的伤感,或许这是我对先人的怀念吧。
清明节随笔6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乡村。那里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是家乡的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一到清明时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家乡扫墓。
每次来到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我都想哭,因为我总想起爸爸和我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七岁那年父母双亡,从此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从小他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吃过一顿饱饭。他靠亲戚和学校的资助念完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个小男孩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 ……此处隐藏1948个字……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因此,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根据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
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随笔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到清明节,我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以前年纪小,老年人不主张小孩去上坟祭扫。今年,清明我有幸与老爸去公墓祭奠太爷、太奶,寄上一份晚辈的深深缅怀。
清明节早上,我便与老爸早早地起来,驱车来到爷爷家接爷爷奶奶。从楼上取出准备好的供品、鲜花、纸元宝与冥币。于是,我们四个人便启程去北镇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气,虽没有诗中描写的纷纷细雨,但是有凉凉的春风吹拂。我平时也没有起床这么早,穿的比较单薄,不时地打一个寒颤,我好久没出远门了,一路上我没一丝困意。奶奶又对我与老爸讲述了已故太爷太奶的音容笑貌,陈年往事。我听得特起劲。过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艰辛,对于生于九零后的我可能没能全部理解,但是通过奶奶将近一小时的讲述,我脑海里浮现了许多情景,使我就、觉得,太爷、太奶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我暗想,太爷、太奶,您们在天堂那边还好吗?
一路上,老爸将车开得平稳,也许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公墓的山脚下的空地中停满了大小的车,行人手持鲜花,络绎不绝。远远地就闻到烧冥币的味道。偶尔,惊闻刺耳的爆竹,嫩绿的小草从土里就像卫士一样肃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摆好鲜花与供品。人们忙着祭祀先人,各个都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红红的。
我们四人找到太爷的公墓,摆好供品,鲜花与香炉。老爸教我点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礼。我的思绪便随着老爸点好的纸钱飘逸。由于纸钱多,爷爷又用木棍拨弄着纸堆,怕烧不尽,收不到。老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烧着的纸钱,同时说:“我爷爷、奶奶腿脚不好,你们(注:你们指孤魂野鬼)别跟他们抢。”我的眼泪差一点流下来。火烧得很旺,山上的风不时的将纸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和。这暖和好比是来自太爷的拥抱。我心里默记着……我学着老爸的样子也去将纸元宝点燃,我虽没能说上几句话,但是我内心对太爷还是挺想念的,也许是血浓与水的缘故吧!我主动拿着扫把将公墓小院打扫一番。爷爷、奶奶看着我轻盈的动作,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与传统,李家后继有人来延续香火的缘故吧!
祭奠完毕,在回家的路上我没说太多的话。我感到我长大了,我有大收获。我决定每年清明都来为太爷、太奶扫墓,并对他们说,您们在那边还好吗?
清明节随笔14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时间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时间,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关键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时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随笔15儿时,对于清明的印象是简单而又清晰的。记忆中的清明,是简简单单一幅图画,画上是几簇山楂花、几根系着冥花的青棍、几缕佛前的香雾。
那时对清明的意义的理解甚是浅薄,只是为着那些一年才接触一次的、对小孩子来说还算新奇的东西,便年年盼着清明的到来。记得初次读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时就觉得惊奇,因为我的记忆中的清明都是暖日,和着轻柔的春风,蝶戏花间,蜜蜂在一畦畦油菜地里忙碌。我们就从油菜花间的田埂走过,搂着一捆青棍,偶尔冥花被什么东西勾住了取不下来,也会引起我们的笑声在温暖的阳光中荡漾,便更不能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滋味。那些厚厚的数级石阶对我们而言便是一种挑战,当我们在气喘吁吁之前,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俯瞰脚下的那片广阔的沃土、层叠的梯田、隐隐约约缀得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时,愉悦的心情便从心底滋生出来了,不有得欢呼雀跃。直至开始上坟,乖乖地按着大人们的叮嘱做好后,所关心的事也只有放鞭炮和采山楂花了,至于在这块土地上安息着谁,反正我们也并未曾见过。那时的清明,就这样一路充满乐趣地过去了。
那个时候,你只需带着一颗真挚的童心、一份准备时刻迎接、拥抱、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就足够了。
而如今,随着年龄逐步地增长,往年一直轻快而过的清明愈来愈沉重起来。并不仅仅因为已经懂得清明是个用来祭奠、缅怀的日子,还因为突然发觉,渐渐逝去的,除了时间和人,还有周围的一些事物,于是,内心变得空落落地。
油菜地已然越来越少了,盛开的只有同样嫩黄的白菜花,也不见了蝴蝶。石阶大多数已被水泥路覆盖,不再蜿蜒,不再错落有致,而是像一眼能望到底的、斜斜铺着的银白色地毯,没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上坟的路突然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脚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加快了,只是极目远眺,看到的也只是稀疏的几枝红色山楂,粉色、紫色、白色的竟全都不见。
唯一不变的,只古寺里清脆而熟悉的木鱼声,就连炉中的香,也已经换了又换,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寺中弥漫,连同缕缕不绝的轻烟逐渐消散。轻步走过佛像前,每迈一步都是慎重而安静的。面对它们,已由最初的敬畏变为了一种虔诚。于是双手合十,祈祷过后于香炉中插上三柱香,不待它们静静地燃完,便转身离开。离开时,仍旧很安静,你能听见风扫过竹叶的声音,如山林的呓语。
又一年的清明过去,我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