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时间:2023-12-01 14:07:20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缘缘堂随笔》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1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子恺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羡慕自己的三个孩子能拥有那么一颗赤红的、幼小的童心。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丰子恺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的教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丰子恺先生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写了出来。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喜爱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缘由。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2

一名画家,一位作家,一袭画卷,一篇美文。就是这样,丰子恺成就了他的人生。他说:我的心中被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抱似一种童趣,纯真的态度去画。却富含人间真情;他抱似平实的态度去写,却饱蕴人生的哲理。

他的童年是幸福、生趣的,因为王囡囡那兄弟式的情怀。他的青年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李师、夏师细致,谨肃的教导。他的晚年时苍桑、苦涩的,因为战争流离辗转,苦于奔波四方。

世人称他的作品“达观间不掩深情,戏谑里窥见警策”。也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或许影响着他,给予他生命所需。

他爱写些民事,介绍自己的童年、青年,还有泓一法师、夏丐尊有关的事。他说得很有趣儿,都是一个个小品、滑稽戏。他说得很生动、形象,写李叔同老师上课教学、严肃认真,总在上课之前到达教室。他说得浅显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写歪鲈婆中彩了后,却喜于花费钱财,不做一些为将来打算的事,最终回到店前包豆腐干。

他为师父泓一法师画《护生画集》,百岁时完成百幅,他虽年迈又加上疾病、战乱,他倒下了,又站起来了,坚持与那种难以摒弃的信念,交织成了他的一生写照。

缘缘堂被炸毁,他的内心的那种依靠缘是被震摇了,那是他精神上的家、与归宿。但他还有文学精神支柱,与创作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乱世之战,始于仓惶,泯于奔波。护生百幅,莲心永存。子恺者,先尊矣。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3

“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句话言简意赅的道出了丰子恺先生的美学追求,这不仅是对先生漫画的概括,也同样适合于对先生散文随笔的理解。《缘缘堂随笔》就是这样一本以小见大,寓理于情的生活散文集。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碎描述表达丰富的的人生意味,在情感自然流露中阐述哲学道理。

丰子恺先生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平常来“以小见大”。这从文集开篇《翦网》可见一斑。丰先生从大娘舅一句“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的玩笑话,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真谛。先生热爱生活,希望认识世界的真谛,但每次将生活联系到“铜板”便觉得生活的意义失去了大半。生活中有的人会把事物与“价钱”完全结合起来认识,那么一杯茶就等于两个铜板,看到麦浪就想到是做面包的材料。如此种种,先生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他认识到“我们倘要认识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

诚如丰先生所言:生活应该撤去与价钱的关系而求其真义。我进而想到原来现代社会也有着先生所言之“世网”。就如学习的孩子和家长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学习与“分数”这个事情?如果生活的本质是要找到事物的真义与乐趣,追求至纯至简的状态,那么学习的本质应该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这本应是件快乐、纯粹而充满意义的事情。现实是学习也被极大极复杂的网笼罩了,一点点让人们忘记了学习的初衷,带上越来越浓重的功利色彩,而“分数”成了这张巨网的链接点。“分数”简单的衡量着一个学生的智商,“分数”似乎意味着好的未来,学习就这么异化了,失去了应有的本来面目。而“世网”之大又岂止学习与分数。伴随着人的一生,将有各种各样的网困扰我们,我们抑或习惯成自然,抑或像丰先生一样倔强地去挣脱“世网”。先生最后说:“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世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而艺术与宗教就是先生用来剪破这“世网”的剪刀。从一句玩笑话到剪断人间世网,我体会到了丰先生“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美学境界。

细腻捕捉,寻常蕴理,方能“弦外有余音”。“寓理于情”是丰先生散文的另一特色。《渐》是《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至情至性之作,语言唯美、飘逸、饱含情感,字里行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一位“大人格”的智者在与之娓娓交流。文章以咏叹人生、时间流逝之难以捉摸,指出“渐”是造物主骗人的微妙功夫为起始,让人不禁感叹于“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的无形。继而指出“渐”的本质是时间,一般人似乎只能支配短的时间,在人生百年的长度中,许多人被“渐”蒙蔽而迷失人生轨迹。这个“渐”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学习中的“常立志”与“立常志”,不禁嫣然,看来我一不留神就被“渐”所迷惑了。人生的尺度长为百年,作为学生的我虽只经历一小段,但能跟随丰先生从纷繁复杂的人事中观察熟悉而陌生的人生,是不是也是缘呢?“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于方寸的心中。”懂得在“渐变”中寻找“不变”东西,不忘初心,在人生的航程中虽有波折却能把握好方向。这正是丰先生描绘的具有“大人格”、“大人生”的智者。

丰子恺先生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其文如淡雅的线条勾画出先生高尚与睿智,其画如淡彩渲染出先生朴素与仁爱。《缘缘堂随笔》全书二十篇,篇篇都凝聚着先生对生活与艺术的领悟。今阅读之,犹如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可敬老者,通过文字与思想与我们进行着的对话,为我们带来跨越时空的思考。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4

曾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子恺的作品。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鹅》。至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白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文字。当我每每在公园见到有白鹅游动,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吃一口饭、啄一口草、再衔一口泥的白鹅先生。没办法,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而今天,当我拿到期待已久的这本书时,心中竟有一丝见到老朋友似的感觉。打开书,顾不得看目录,随手翻开一篇,便像一只蚕一样大嚼起来。他的笔调仍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觉,不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我以前很讨厌那种质量极差的书,但今天竟喜欢上了那种透过第一页直接能看到第三页的小册子。看着看着,我发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么3、5页,可说得却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种兴奋,怀疑与反复思考的矛盾结合中,我看完了它。

轻轻地把书合上,却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听上去那样熟悉的儿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记录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他们才能用最纯洁,最真实的眼睛看待这并不美丽的世界。也许所谓的成熟,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失去罢。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怀着一种残缺的心灵,去质疑孩子们能穿破重重迷雾的眼睛?怀着一种疑惑的态度,他扔掉了多数作

家喜欢的无病呻吟,转而从一个有着青枣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一个小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长大了的人,眼睛里应该是有一把刷子的。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这把刷子,可“大人”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一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香,孩童的阳光,乐观,淘气回来了。在这本书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有一个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当我们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人生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慨。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